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明九服务 > 新闻发布

媒体深度融合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怎么融?权威分析来了!
2020-11-04 16:37:21 来源于:传媒茶话会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文中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媒体融合怎么“融”?

  10月下旬,《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从融合关键词、技术赋能、媒介形态和传播、内容生产和分发、媒体自我迭代五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媒体融合发展展开一次全面展望。

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化

  媒体融合自2014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认为,“十四五”期间,媒体融合将更加纵深化发展,从而推动现代传播体系向全媒体传播体系转变,具体来说可能有三个关键词。

  一是“深度融合”。经过6年媒体融合实践,我国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机制体制这些深水区还需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从而推动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是“移动优先”。《意见》要求“把主力军放在主战场”。未来,新兴技术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强调互联网思维,坚持移动优先是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三是“跨界融合”。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媒体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不断向文旅、文创、游戏、教育等领域拓展,实现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媒体+商务等功能的延伸。

“融媒体中心建设”“智媒体”“技术赋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三个关键词。

  他告诉《传媒茶话会》,融媒体中心建设将继续深化,最终实现《意见》要求的“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

  2019年以来,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下,“智媒体”蔚然成风,已经成为媒体升维转型的必然选择。郭全中预计,下一阶段媒体融合将向智慧政务、智能生产、智能运营、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深化融合转型。

抓住技术红利

  目前移动互联网整体发展已由“增量模式”过渡到“存量模式”,传媒业利用互联网人口红利拓展的优势逐渐减弱,未来抓住技术红利助力传媒业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媒体技术水平,支撑下一阶段深化融合,得到了对话嘉宾的一致认同。

  “下一阶段需要媒体在理念上、机构上、机制上、流程上进行系统化改革:在理念上高度重视技术;在机构上,可以设置CTO(首席技术官)或CDO(首席开发官)或CAO(首席算法官)等岗位;还需要彻底按照技术的要求重构和优化媒体流程。”在郭全中看来,目前媒体整体技术实力仍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平台,严重制约了媒体融合进展、影响融合效果。

  黄楚新表示,5G时代,不仅能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的连接,还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连接。媒体应确立科学的技术建设和应用布局,抓住技术发展红利。

  首先,要摆脱对新技术、新要素简单相加的浅层思维,确保技术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中起到推动作用,充分满足互联网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其次,要考量技术变化在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将引发媒体渠道、经营等各方面的变革,因此要注意防范技术风险,避免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让算法凌驾于主流价值之上,确保技术能够“管得住”“用得好”,带来传播“正能量”。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

  当今传媒生态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交杂融为一体,5G时代,万物互联将进一步创新媒介形态。

  黄楚新认为,从媒介整体发展来看,未来以短视频为主的视觉化传播将更受用户青睐。尤其是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进步,使短视频平台更注重垂直深耕,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的视频发展突起。“以视觉化传播为主的信息呈现方式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方式,而文字阅读,尤其是长篇幅的深度阅读在年青一代中会变得少。”

  黄楚新认为,未来媒体形态变化趋势会向融合化、视觉化和具象化的方向发展,媒体会变得越来越省力和高效。

  从信息生产流程来看,一次采集、多元生产、多元传播的生产方式会成为主流;从信息呈现的广度来看,媒介会变得无处不在,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从信息呈现的形式看,受众可以通过更为融合的媒介形态,通过更高效的传播渠道看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叠,人们会进入到万物皆媒的传播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看好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发展,他认为报业进军短视频有一定优势,一直以来报业的标题、导读、摘要都非常凝练,而速读时代吸引用户点击新闻与否的最大理由恰恰就是标题好坏。“转型窗口期永远都在,关键在于报业有没有掌握关键人才,因为无论时间如何推移,优秀新闻选题人才、调查人才、研究人才仍是报纸的富矿。”

  郭全中期待“十四五”时期沉浸式新闻的发展前景。“5G将使VR、AR、MR在新闻业的应用门槛进一步降低,公众对这类新闻的接受度也必然随之降低。”郭全中也提示,VR等新技术的应用需要较高投入,媒体机构想用其服务新闻传播难度较大,尤其是智能头显、智能眼镜等硬件需要借助技术公司实现产品落地。

内容生产、分发进入新时代

  人联网的天花板是全世界70多亿人口,5G时代智能联网的设备和终端数量将几何级增长,屏幕数量一并暴增,对媒体来说内容生产、分发将迎来崭新时代。

  在黄楚新看来,随着5G技术发展成熟,云采访、云录制、云访谈等线上内容采集方式将成为常态。此外,5G有助于数据上传、在线编辑和审核等环节提高采编效率,推动新闻生产全时段、多形态、多角度呈现。

  传播技术赋权将使新闻生产突破专业壁垒,5G时代,内容生产逐渐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媒体人的“自我选择”,走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偏好”,出现信息内容的定制化生产和自制化生产。“5G背景下,媒体信息的传播将逐渐走向智能化、场景化和沉浸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选择成为信息能否高效传播的重要判断标准。”黄楚新表示。

  冷凇看到了5G将实现媒体从广谱性“超级宣推”到垂直社群“精准到达”的转变趋势。传统媒体内容分发逻辑呈现泛众化特征,且内容分发具有时效性差别,5G技术使内容分发精准高效。

  郭全中提出,虽然5G给媒体带来机遇,但也需要更审慎地认识5G,“不是所有传统媒体都能抓住这次技术机遇”。万物皆屏时代,硬件厂商才是屏幕的所有者,媒体发展机会的大小,取决于能否生产出适应各种屏幕的内容,即使媒体与智能音箱等硬件厂商合作投身大潮中,最大获益者仍是厂商,因为他们提供了平台。

媒体自我迭代

  《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对传统媒体来说,“十四五”时期仍然需要继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从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全面迭代。

  冷凇认为“十四五”时期传统媒体找准自身定位是第一要义,做好从“内宣”到“外宣”的转变,与企业、用户深刻绑定在一起,找准主要服务对象。“可以通过进行详细画像来研究受众需求。好的行业报一定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以往卖广告版面的方式将不复存在,传统营销方式变成整合营销、社会化营销,讲究传播效果。”

  “商务课”也是传统媒体需要尽快补齐的短板,“把思想装在脑子里”和“把钱装到口袋里”是一回事儿,用市场化的方式做行业报是深化融合的有效路径。

  冷凇总结说,媒体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既要着眼于中央指示,更应立足自身发展的小格局,规划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本地媒体、同类媒体的竞争环境分析。

  此外,他还建议多与有实践能力的主流企业、媒体合作,打造培养实操人才的培训机制,提升记者的媒介素养。甚至,每一份报纸都应该有一个新媒体学院,通过请专家讲座、每季度评优、比稿等形式,积累好的内容样板,从而逐渐摸索出导向正确的高流量优质内容模板。

  黄楚新也表示,全媒体人才是支撑媒体深度融合不可或缺的力量,未来媒体人除了需要坚持自身的新闻专业主义、做好优质内容传播之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使自己成为“又专又能”的“全能型选手”。

  郭全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写稿机器人、虚拟主持人替代不了需要鲜明观点、深度分析的内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一方面想办法使自己成为某一个行业的专家,生产非流水线的内容,提供带有创意性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迭代、提高自身能力,具有独特价值就不会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