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明九服务 > 媒介融合

新华日报鼓励全员调查研究写内参,让内参变“高参”
2023-05-12 15:15:03 来源于:传媒观察杂志

  编者按

  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的新华日报,在坚持正面宣传、做好公开报道的同时,积极围绕决策需求,做好内部参考报道,当好省委“眼睛”和政府决策“大脑”,发挥参谋咨政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内参89次,其中,14期内参被印发全省、吸收进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和讲话。新华日报全媒体内参部主任、高级记者林培和新华日报全媒体内参部记者杨昉在《传媒观察》刊文,以2016年11月至2022年12月新华日报71篇内参报道为例,探讨省级党报内参如何在决策需求与群众诉求之间寻找发力点,发挥主流媒体显政的传播功能,将“人民至上”理念落地生根。

  内参是我国党媒特有的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中国特色传媒体制和政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参是“不见报的新闻报道”“新闻舆论的第二战场”,也是我国特有的借助于新闻系统的党和政府监察手段。内参的读者是少数党政领导干部,传输渠道是专门机要通道,其真实性、敏感性、深度都远超公开报道,是党政主要干部获取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能影响到政府决策的重要稿件类型。

  2016年11月至2022年12月6年间,新华日报共报送内参71期,三任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共批示89次,其中14期内参被印发全省、吸收进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和讲话,推动全省多项工作的开展和突破。省委主要领导评价新华日报内参“不就事论事,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决策有帮助”。中宣部“新闻阅评”也对新华日报记者“既写报道又写内参”给予充分肯定。

  一、不管媒体生态如何变化,内参服务中心大局的职责始终不能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网络问政日益普遍,舆情发散、内参不“内”,一定程度上影响内参功能的发挥,不少地方党报内参功能有所削弱。而新华日报社党委坚定“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以精准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政治责任,增强党媒服务的主动性,不断加强和改进内参报道工作,彰显党报“第二条战线”的舆论引导优势。

  针对移动化背景下新闻生产碎片化倾向,新华日报社党委制定加强和改进内参报道三条措施:一是党委书记直接抓内参工作,亲自策划选题、修改稿件、直至签发;总编辑协调调度力量,保障内参采写。二是建立内参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全员调查研究写内参。三是挑选优秀年轻记者充实内参部门。

  内参,是最严格的新闻调查,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广杂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去伪存真的洞悉能力、提炼总结的经验技能。为此,新华日报社党委要求记者,尤其是内参记者不光是“写手”,还要是研判社会舆情的“熟手”,甚至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高手”,深入把握内参报道特点和规律,立足“内”的功能,在“参”字上下功夫。

  “参”,除了“弹劾”,还有“探究、领会”之意。然而,有些地方将内参单纯作为舆论监督工具,同一般的批评稿件混为一谈。如批评“一厂一店”的多,着眼全局的少;反映“鸡毛蒜皮”的多,深入挖掘、有建设性思考的少;提供一般情况的多,展现高度、深度和指导性的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破除内参报道就是负面报道的片面认识,围绕中心大局设置议题,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发挥内参危机预测、建言咨政功能,让内参变“高参”。

  三个“立足”,是新华日报内参采写的显著特点:

  见微知著,立足“早”字。融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内参报道也要争抢第一落点,不能滞后发声。要第一时间研判舆情、预测预警,为领导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背景、价值立场、是非边界和第一手事实依据。如三年疫情对经济冲击影响大,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加剧企业间悲观消极情绪蔓延。2022年4月,新华日报内参部就“此次疫情对企业影响”进行线上线下调查,于5月4日报送《70%企业死撑活挨、25%企业停产 如慢腾腾复工复产恐怕就来不及了——调研141家企业后的“四个担心”》内参。5月5日,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印发省领导和全省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当晚,省政府就召开视频点调会,请各设区市报告复工复产情况及措施。省委巡视组还对全省13个设区市复工复产情况进行督查。

  透过现象,立足“深”字。内参记者要练就一双“慧眼”,新问题能敏锐发现,老问题能及时“出新”,热问题能冷剖析,冷问题能热思考,从而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金点子”。因此,内参报道从来没有自己的“自选动作”,其与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贴得越近,影响和功效就越深远。比如,江苏是科教资源大省,获奖的科研成果多,为何与经济结合不紧?为何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2018年1月,记者就此采访省内外20多个部门单位,并将南京与合肥两市的科技指标进行深度比对,发现长期被忽略的诸多短板。随后写成内参《科教资源大省,为何产业创新度与社会感知度不高?》,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省和南京市两级政府层面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此举促进了全省科技经济与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纠偏匡正,立足“治”字。撰写高质量的内参,不仅需要记者有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还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社会治理思维”,以应对条块职责不清、权力非清单化等复杂情形,充分发挥媒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共建共治作用。如记者调查发现,多地财政资金、政府平台投建的各类展示中心(馆),有越建越多、越建越豪华、不断提档升级的趋势,且使用率普遍不高、闲置浪费。区域间,还存在攀建展示中心、攀比显示屏大小等“好面子”问题。省委主要领导立即批示《多地展示中心越建越豪华,信息化程度不是比显示屏大小》的内参印发全省,要求“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多办实事、多务实功,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实绩”。省纪委、省委巡视办还将此列入2022年重点监督工作,当年累计整改重复建设的显示屏300多块。

  新冠疫情期间,采写周期相对较长的内参报道,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抗疫形势需要。新华日报社党委及时创新内参报道形式,在省委支持下,建立内参信息手机报送机制。组建20多人的“重要信息报送群”,每日梳理社会热点问题和重要社情民意,先后报送28条重要信息,均被采纳,从而丰富延伸了内参服务功能。

  二、内参的终点不是“批示”, 而是“善治”“善为”的惠民成效

  内参的思想性决定内参的权威性。新华日报社党委强调,内参不是报社的内参,而是省委、省政府的内参,要在推动社会治理“善治”“善为”上下功夫,不唯批示写内参,但内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在惠民上。

  近年来,新华日报内参议题设置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敏感时期、关键节点的社会舆情调查分析,提醒有关部门妥善解决;二是重大政策、改革举措出台后实施情况的反馈,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提供决策参考;三是重大突发事件、灾难事故、群体性事件的多侧面深度采访;四是独创性工作或带试验性的新经验、新思路,探寻做法,总结规律。

  纵观新华日报内参选题,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抓大放小,选重大。内参要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取材上要登高望远、突出重点,重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新冠疫情发生后,呼吸机成为医疗机构和许多家庭的抢手货。可呼吸机关键零部件传感器芯片一直靠进口,全行业呈现缺一芯而“封喉”的状况。2022年1月,记者花两个月时间,调研攻关链条上近20家企业、医院、科研院所,采访近百人次,探寻江苏运用新型举国体制解决芯片自主可替代的做法。4月,报送内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江苏实践──14个月,呼吸机芯片实现自主化替代》,在全国率先总结提炼江苏把“新型举国体制”用于科技攻关上的创新实践。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改写成2395字的“信息专报”报到北京。之后,省委主要领导又多次将内参内容吸收进相关讲话报告中。

  抓住热点,选难点。内参要直面难点,通过深入调查、还原真相和权威解释,明辨是非、理性引导。在新冠疫情引发全球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的背景下,2023年经济工作从何发力,以避免经济大起大落?2022年底,记者先后到五地调研,报送《这些地方韧性发展、抗压增长的举措,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或许有点启示——多做确定的事,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内参,提出提升全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韧性的六点建议,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着眼全局,选普遍。内参要胸有全局、着眼未来,跳出一域看全域,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关系,不能只反映局部性问题或短视性问题。记者发现全省高质量考核指标偏多,基层应付不暇,于2022年1月报送《防止“第四季度全忙考核了”——高质量考核指标尚有压减优化空间》内参,建议省定考核指标由40个减为30个,监测评价指标由25个减为15个,每条都拿出足够依据。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后,省委有关部门砍掉20项考核指标,与内参建议完全吻合,每年可为基层减负5000万元。

  发现苗头,选倾向。内参要保持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高度敏锐性,坚持发现在早、防范在先,避免小事变大事。2022年下半年,各地全力抓复工复产,但“环保要为经济让路”声音明显多起来,甚至把经济下行、“两高”项目难通过,归咎于环保部门“执法过严,不支持地方工作”等。记者及时采写《警惕“环保让路”的言行多起来》的内参,列出将经济与环保对立起来的四种表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后,有效遏制了“腾不出手抓环保”等错误言行的蔓延扩散。

  紧盯试点,选经验。坚持正面宣传,及时总结发现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样本示范,也是内参工作题中应有之义。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决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但有些地方想化解却不知从何下手,面对风险隐患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应对失措。而经历3年“破圈解链”的镇江丹阳市,通过“背水一战”,由全省金融生态倒数“第一县”跃升到先进行列,具有示范性。记者赴丹阳“解剖麻雀”,分门别类梳理当地化解债务的方法,总结该市政、企、银三方在化解债务中的角色、分工和可资借鉴的五条举措。省委主要领导批示《锁定出险大企业资金链 多用市场化重组改革招——丹阳市化解金融风险有“五法”》内参后,省金融办总结推广了丹阳做法。

  三、新闻的生命线是真实, 而内参的生命线是“真实准确”

  由于内参直接呈送党政主要领导,有着特殊的“权威”,必须真实准确反映基层和群众的真实期盼,提供的观点和建议要能回应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冲突性的价值观念以及被批评对象的“吹毛求疵”。

  真实准确是第一原则。内参报道要吃透国情、省情和政策,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以典型案例说话,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局部真实当全部真相,把个性化问题当普遍问题,误导领导决策。近年来,新华日报确保每篇内参做到“三个至少”,即“至少采访当事双方各两人,至少采访一名专家,至少采集一二三级证据各一个”,通过交叉印证信源,固定事实证据,平衡观点,防止偏听偏信。

  深度研判是内参的灵魂。通过调查、思考、分析、论证,提炼观点高度和深度,是内参报道必修内功。记者应坚持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提供内参情况,不断提高捕捉有价值信息的灵敏度和综合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对领导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2018年,响水“3·21”重特大事故发生后,记者在事故调查组还在人员安顿、准备期间,抢先采访了响水县领导、执法部门、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20多位当事人,累计获得800多分钟珍贵一手材料。尤其找到9位专家中唯一对化工园复产验收不签字的教授,了解到响水化工园弄虚作假的独家证据。又请省内外10多位多学科专家交叉印证,于事故发生第10天报送《事故并非偶然,“病根”还须深挖——响水“3·21”爆炸事故的警示和建议》内参,分析事故原因,揭露安评、环评造假的四种手法,作出四项预测,第一时间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一手材料和依据。记者的分析预测,与8个月后国务院事故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简洁明了是文风技巧。深度并不意味繁复,内参信息内容和思想上的深度,恰恰需要高度的简洁和明确的指向。领导同志工作繁忙,时间紧。从注重用户体验的角度,内参要直奔主题、报送“干货”。这就要求记者具备很强的分析提炼、归纳总结能力。如标题多用正副标题形式,让人只看标题便能明白信息概要;导语要将领导急需知道的信息置顶;多用短句,多讲事实,少发议论,少用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和立场倾向的词语。如2017年报送的《群众反感不解决问题的“大走访”》内参,只有短短927字,就概括全省“大走访大落实”中的五个突出问题,被省委办公厅印发全省。

  防止内参泛化倾向。坚持问题导向是内参工作的鲜明特征,但坚持问题导向不是简单否定,更不是故意“挑刺”。要防止凡事内参化,如不能将琐碎的社会新闻报成内参,更不能将“一厂一店”工作包装成“经验”。要站在决策视角,考虑其普遍性和典型性,注重发现值得关注的新问题、新现象和真典型。

  “参”之有道,才能提高内参公信力。2020年,江苏某地发生爆炸事故,记者采写《闲置厂房要“断电断水” 危化品要“全生命周期”管控》内参。省委主要领导根据内参内容,批示了一些“金句”,如“安全大排查不留安全死角”“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等,一度在省内广为流传。该内参还首次提出公安部门要加强易制爆、易制毒危化品全流程治安管控。为此,省委政法委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加强相关工作。

  省委、省政府之所以重视采信新华日报内参,一条重要原因是,所有内参都是在决策需求和群众诉求之间找选题,具有“顶天立地”的贴近性。内参部记者每年用大量时间在基层明察暗访,掌握大量一手材料,长期坚持“不到现场不动笔、一字一个脚印”写内参,追求“零失误”。正因为真实可靠,理性客观,才有一定的品牌公信力。

  原题:《业界观察 | 党报内参:胸怀“国之大者”,增强咨政实践效度》 作者杨昉 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