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独立制作人队伍已扩充到12个,几乎承包了东方卫视全年的季播自制节目。
但留住人才靠什么?
内容创作的核心是人才,电视台要想掌控更多的内容主动权,就需要留住人才,赋予业务团队更多的创作自由和成长空间。
“独立制作人制度大大提升了一线业务团队的积极性。”2019年年初,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高韵斐在接受「广电独家」专访时,评价该制度是SMG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同时,积极顺应变革转型潮流,不断创新用人机制的重要举措。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独立制作人制度更是东方卫视积极应对新媒体平台和自制节目的崛起,全面激活内容创新和制作力量的重要举措。
目前,独立制作人队伍已扩充到12个,几乎承包了东方卫视全年的季播自制节目。
更重要的是,业务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提升,原创动力和主动承担内容生产的动力大大增加,东方卫视的节目制作生态焕发出新的活力。
施嘉宁(代表作品《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相声有新人》《极限挑战5》)、邵智愚(代表作品《百里挑一》《中国新相亲》)、陈辰(代表作品《闪亮的名字》)、陈蓉(代表作品《我们在行动》)、张劲(代表作品《妈妈咪呀》《花样姐姐》)
近期,「广电独家」专访了等5位独立制作人,从其操盘的多档节目出发,探究独立制作人制度的具体运行情况、不断创新创优的制度保障,起底东方卫视的节目制作生态。
“我们是冲在第一线拼刺刀的人。”这是施嘉宁对独立制作人的定义。这个制度的更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战场,一个能够让他和团队去和更多视频媒介较量的舞台。
施嘉宁
在《欢乐喜剧人5》未完结的同时,施嘉宁带领团队接手了《极限挑战5》这个全国观众期待值很高的综艺节目。几乎同时操盘平台的两档S级项目,而且是在客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比如固定人员的调整、录制和播出时间的紧迫以及很多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多少有些“艺高人胆大”的意味。
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导演最好去经历各种各样的节目,去学习、去体验、去操作,也需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找回创作热情。
“我原本计划是再做一档全新的节目,没想到能有荣幸来做这个老牌的现象级节目,而且比我想象中更困难。”在施嘉宁看来,这其实也是对自身“舒适区”的一种调整。连续做了几年喜剧类的节目后,外界给他贴上了标签,不知不知觉就来到了一个创作“舒适区”。自我突破的过程很痛苦,“这次稍显‘被动’的挑战让我收获不小。”
“已经做到第六季了,在市场上没有竞品节目。”刚刚忙完《妈妈咪呀6》的张劲对创作“舒适区”也保持着警惕。
目前,由张劲团队自主研发的一档户外观察类节目正在积极招商。
新节目关照现实生活,很应景,更重要的是,“以前操盘《花样姐姐》,总感觉节奏太慢,缺乏抓手”,现在这类节目可以考虑通过棚内演播室的内容加以弥补。
张劲
不付诸实践便永远没有发言权,“不管项目最终是否成功,这些实践经历对自己和团队的成长和锻炼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至少能跟上市场中顶级制作团队的节奏。”张劲说道。
东方卫视的独立制作人享有创意自主权、团队组建权、项目竞标权、经费支配权、收益分享权、资源使用权等六大权限,并约定承担相应的风险。
除了内容生产,节目的整体预算、团队的人员配置、广告客户的回报权益、财务制度的规范性,以及节目对于频道、中心的整体收益等都是独立制作人需要通盘考虑及统筹的事务。
“逼迫”你去创新,做出一些全新的东西,在邵智愚看来,这是独立制作人制度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
相亲节目有“套路”,从《百里挑一》到《中国新相亲》,邵智愚团队历经尝试和创新,鲜有突破,《中国新相亲》是退回到了相亲的原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而使节目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邵智愚
《中国新相亲2》的创新步伐坚决,目前已经准备好两大版本供广告部门招商,一个版本是在第一季节目基础上进行微创新,另一个版本则围绕40岁左右年龄段的女性群体进行大刀阔斧的模式创新。
“如果没有政策和资源的倾向,难以真正凸显独立制作人的价值。”
在陈蓉看来,这个制度不仅调动了全台各方面资源,为他们解决了一定的后顾之忧,而且极大地释放了团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出“敢想敢干”的团队氛围。
陈蓉
在《我们在行动3》第六站的踩点过程中,导演组汇总了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是定日县,海拔4000多米,农产品是高山土豆,虽然附加值高,但今年滞销现象严重;另一个是亚东县,海拔3000米左右,适合拍摄,农产品是高原上唯一的淡水鱼——鲑鱼,体验环节会很好看。现实的困难是当地气候干旱、氧气稀薄,对公益大使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而且两地车程超过12个小时,不可能在3天时间内完成拍摄。
“最后一站了,我们能不能拼一拼?有没有可能分两条线拍摄,把最后的订货会定在两地之间的日喀则市?”听完汇报后已是深夜,陈蓉仔细思量了一番后,回复了微信语音,告诉大家不用着急回复。
到了第二天中午12点左右,一个又一个执行导演“跳”出来说,虽然分成两个完全独立的团队去拍摄不是常规做法,但实际上是可行的。最终,节目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致和风格,反响也很好。
一切的决策压力都在我身上。“如果最终执行得不好或是留有遗憾,那就是我的责任,我不会去怪任何人,”陈蓉说。
最终拼的是体系
“跑得最快站得最高,最会最后玩最能火,同时也是最不知足,时刻保持‘空杯’状态的广电‘宝藏’。”
这是陈辰在2019年上海电视节“守正创新攀高峰”主题论坛上对节目制作人的描述,独立制作人更是需要“冒险”的勇气和精神。
陈辰
刚接触“讲好英雄故事”这个选题时,她心里也很没底,因为“英雄”看上去就蛮难解锁,也是大家长时间都不敢去碰的领域。
区别于传统的专题片和常规的纪录片,综合“走访纪实+影视演绎”手法成为《闪亮的名字》的最大创新点。一边是寻访者实地走访,还原英雄的人生经历;一边穿插由影视演员对英雄故事的演绎,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触。“一旦找到了解锁方式,节目就会迸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团队在《闪亮的名字》播出并大受好评的同时,丝毫未停歇,立刻便投入到网络体验秀节目《花样新世界》(暂定名)的研发策划中。
据陈辰透露,这个新节目将邀请老艺术家开通抖音账号,尝试接触年轻人的网络世界,意在打破代际沟通和大小屏之间的“次元壁”。
首先要看其是否有代表作品;其次,看其是否有带团队的经验;第三,还要看他们在节目制作上的业绩,不仅创造过较好的节目收视率,还要给平台带来收益和影响。
东方卫视的独立制作人一年一聘、优中选优,其选拔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
5位独立制作人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相关制度给予了团队更大的自由度,强化了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压力。
首先是收入问题,因为实行的是工分制度,多劳才能多得,如果没有项目,团队成员的收入会大受影响;其次,团队需要实践机会和锻炼空间,
“团队是你一手组建的,要想把团队带起来,你就不能躺着,不然早晚会被市场淘汰,必须时刻创新。”邵智愚说,“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僧多粥少’,
“但毕竟算是体制内的小‘创业’,和外面的大风大浪相比,这种压力算小的。
当然,如果手头上做的项目还可以,后面的考核竞聘就不是问题,“如果接连搞砸了几个项目,一年下来没有项目可做,这时候压力就大了。”张劲坦言,
并逐步向具备内容创作思维、内容运营思维、产业链开发思维的工作室制度过渡。
经过一次又一次历练,东方卫视的独立制作人团队取得了长足进步,“节目制作最终拼的还是集团军,也就是平台的制作生态,而不是个人能力、单打独斗。
但在施嘉宁看来,独立制作人只是一个挂帅和把控创作方向的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广电人需要多一份脚踏实地、攀登高峰的创作精神,这就是大家一直说的广电精神,“这也是东方卫视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企业文化”。
即有清晰的顶层设计、很强的执行团队,再加上一点时机,也就是一定要找到观众的痛点,并且把握住。
毫无疑问,做出成功节目或是爆款节目,是所有制作人的不懈追求。节目类型虽各不相同,其实它们的内核是一样的,“《极限挑战》和《欢乐喜剧人》的成功或者其他节目的成功,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只不过生产这个产品的过程、流程、技术不一样。”施嘉宁解释道。
张劲觉得如今想要再做出爆款节目是有难度,因为“行业太深了”。
已然问世的爆款节目至少具备以下共性:至少是中大型体量;操盘团队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过多年;播出平台的受众基础也是重要因素。
还有一个行业“怪圈”:绝大多数爆款节目都是出自于没有做过爆款的团队,出了爆款的团队很难再出爆款作品。
节目生产“活”了
近年来,东方卫视在创新机制、内容编排、营销模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无论收视、经营还是影响力、内容品质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综艺节目的创新创优是转型升级的动力源,也是东方卫视推动电视人创作观念和“四力”实践的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一系列主旋律创新节目获得了市场、观众和主管部门的好评。
这些亮眼成绩的取得,与以独立制作人为代表的机制创新密不可分,也并非一蹴而就。
从2013年开始,东方卫视自上而下理顺体制结构,推行独立制作人等节目生产制度。
2014年成立东方卫视中心,强调以产品为核心,形成了多支独立制作人团队。
2015年是东方卫视苦练内功、不断调整的一年,独立制片人团队推出“花样”系列、喜剧系列、脱口秀系列等大批品牌综艺节目,在提振平台收视、口碑和广告收入方面作用很大。
2016年,东方卫视在内容创新层面焕发出更大活力,并积极开展台网融合,为腾讯视频制作《放开我北鼻》、参与出品《明日之子》,都获得了较大关注。
2017年,东方卫视以“梦想的力量”为定位,构建了以《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等为代表喜剧综艺集群、以《花样姐姐3》为代表的“花样”系列真人秀。
2018年是东方卫视全面开拓的一年,除《欢乐喜剧人》《极限挑战》等王牌节目外,大多数节目为首季制作,形成了喜剧类、真人秀类、音乐类、舞蹈类、盛典类、公益类的综艺矩阵。
2019年,东方卫视以版面和节目创新升级为起点,激发创新的团队、创新的人,做出了一系列正能量、高品质的创新节目。
《闪亮的名字》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让我们铭记“闪亮的名字”的号召,聚焦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等“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将英雄题材创作模式作了提升。据陈辰透露,《闪亮的名字2》将继续从人性出发,讲好英雄的故事,在选题内容、戏剧呈现、明星阵容等方面进一步升级,,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
《我们在行动3》强调家乡情结,每期邀请一名明星作为委托人,请助农团队到自己的家乡去扶贫,同时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着重文化扶贫和资源扶贫,,。陈蓉表示:“我们做节目不仅仅是为好看,还要实实在在给农民帮助。我们希望销量越来越多,给农民朋友们更多信心。”
同时,“综N代”IP也在进行自我革新与升级。
《欢乐喜剧人5》
让喜剧与时代有了更紧密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带给观众对生活更积极的看法与态度;以“长江行”作为整季主题,展示出长江流域生态风景与人文历史的多元化之美,切开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横截面,既是对节目风格的沿袭,也是在格局与立意上的升级创新;增加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妈妈,立足上海、放眼国际。
制度升级中
独立制作人制度大大提升了一线业务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逐步向具备内容创作思维、内容运营思维、产业链开发思维的工作室制度过渡,让东方卫视的内容生态焕发出勃勃生机。
“根据项目的考核指标、商业运作情况以及整体营收,独立制作人团队可获得相应奖励。”
东方卫视中心总监、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总结到,近两年,在延续和巩固这一制度的基础上,东方卫视对人才和队伍进行了进一步的激活:一方面,鼓励深耕、鼓励跨界、鼓励触网,让有想法、有能力、有闯劲的人才拥有更大的空间,立足核心优势进行系列化、细分化、创新化的拓展;另一方面,为狠抓团队竞争力,东方卫视进一步明确独立制作人的“责权利”,做到奖罚分明、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进一步挖掘创新潜能。
“创意孵化基金”将采用准市场化的管理方法,有投资有产出,逐步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成长,为内容创新输血、造血。
今年以来,东方卫视进一步加强创新节目系统化管理,优化创意征集决策机制,重点聚焦S级方案,形成全流程、有跟踪、能落地的创意征集体系;建立创意孵化基金;强化内容创意培训;将创新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还与年度岗位竞聘挂钩,作为引进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
另据悉,东方卫视计划设立年轻导演管理部,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有挫折、有能力、有发展,促进内容创作团队实现可持续提升。(杨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