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乡传播 > 农广天地

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2019-07-24 10:21:08 来源于:

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全国生态建设委员会理事会总顾问 牧歌

  (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目标,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如何让农民有想法、有行动?在进入21世纪后,中央提出了“三农”工作乃“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直至形成具有完整体系和长远意义的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上下正以时不待我的精神,朝着“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目标阔步前行。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进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形成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长盛不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说:“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涉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农村的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建设。”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8亿多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比如:1900年前后,蒸汽拖拉机出现,其后又出现了柴油拖拉机,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1914年,工业合成氨技术的发明催化了化肥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量。1930年前后,玉米杂交技术问世,种子产业开始形成,挖掘了农业生产潜力。1940年前后,合成农药的诞生和使用,大大减少了虫害损失。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的时代特征。)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过去的“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对农村和农业定位的在思考,农业农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目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仍有8亿农村户籍人口(含2.86亿农民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3432元,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少2296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依然达到2.71∶1。因此,要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农业必须强起来,农民必须富起来,乡村必须美起来。如果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那么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缺乏坚实的基础。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就是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进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长盛不衰。  同时,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推动农业逐步改变弱质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通过组织创新,促进了政府行为创新。为了适应组织创新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上来,各项管理更趋于服务型、更趋于民主。同时,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特别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断提高,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相继产生,农户民主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通过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提供农业综合经营效益,保障了农民基本收入的稳定,并拓展了农民在加工、销售领域的获利空间,成为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41.7万家(其中龙头企业13万家),辐射带动农户1.2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达3493元,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导致我国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很难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产地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受条件所限,难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化、国际化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有能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装备支撑;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体上农业基础任然薄弱,是“四化”中一块明显的“短板”。“四化”之间的不同步,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必须伴随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必须搭上信息化的“快车”。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下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据统计,目前我国每万名农民中仅拥有2.81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远低于日本的5人、美国的7.2人、德国的13.5人的水平。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大约为5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远低于日本和德国的80%。另外,我国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目前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70%,而美国、日本在20世纪中叶均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德国农业机械化甚至已向智能化迈进。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关注技术进步,而且涉及组织创新;不仅表现为生产力发展,而且包含生产关系调整等等。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和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大力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众筹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鼓励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拓展农村创业空间。

  加快培养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鼓励更多的高学历青年加入到农业产业的创业大军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动力。规范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健康、先进理念的农业产业经营者。同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进行培训,提升农民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富有挑战性的高薪制度,吸引海内外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