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南太行 精神永驻“红二代” ——“锦源杯”首都书画名家红旗渠采风活动
11月25日早晨7时,首都书画名家采风团一行16人从北京出发,走京港澳高速一路南行,赴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河南省安阳林州市(林县,1994年撤县设市)。
在旅行车内,新老朋友相聚,心情喜悦。院长邹为瑞首先为大家介绍他多年的老朋友、军事科学院军建部原副部长杨春长将军前来参与我们的采风活动,接着介绍了三天采风行程的有关安排内容。
因首站采风红旗渠,这个上世纪由50万林州人民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创造出1500公里的奇迹工程,勾起了老领导和老艺术家们的回忆。他们纷纷感慨万千,围绕“红旗渠”打开了话匣子。巧合的是杨春长将军与吴艳萍主任是山西晋中老乡,又同为军旅书法家,他们有聊不完的共同话语……
欢声笑语,情浓车箱……在与林州高速出口处,同红旗渠景区文明办主任郑长贵,和打前站的副院长计志军等汇合后,入住了“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云端印象酒店)。
尽管时值下午三点多,深受红旗渠精神感染的首都艺术家一行,还是不顾旅途疲劳,在杨采薇、谢林蓉两位培训基地美女老师的陪同并解说下,大家分别参观了有着历史悠久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古板栗园”和位于红旗渠一号干渠畔的庙荒村。中华古板栗园总面积6000余亩,是一处集森林、地貌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园林。庙荒村内,一号干渠水穿村而过,“幸福水”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村内的千年皂角树见证了这历史的变迁。
上图为千年皂角树
早年, 该村曾是太行山下最贫困的村庄,荒凉贫瘠。通渠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幸福庙荒村”。村庄建在一号渠右侧,依山傍水。在两位老师引导和讲解下,我们走进村内。这里竹林、篱笆、石板房,古朴苍翠,沿途分布保留着太行人特色的乡村民宿和农家小院。一家家、一户户,门两边和门头上分别悬挂精湛的对联书法,经过雕刻后的“华乐年华”“百福聚臻”等在夕阳辉映下,如同主人心情一样悦愉焕彩。我们还不时和一批批从全国各地前来培训学习的基层干部擦肩而过。身临这民风淳朴的小村庄,宛如走进了世外桃源,令人们驻足不前,享受岁月静好的感觉。
景区文明办郑长贵主任等,热情为艺术家们安排了丰盛的接风晚宴。席间,《红岩》史料研究会副会长宋振镛老人回忆他和林县的渊源。他曾于上世纪60年代,受时任卫生部郭子化部长的委托,同水利部办公厅的主任,前来考察和调研林县人民吃水难问题,曾给周总理打了报告,周总理作过批示,对红旗渠的建设和通水起了决定性作用。杨春长将军也说“南太行、北太行,我是中太行,与太行山也有很深的渊源。他曾于2015年写过《太行放歌》长诗,在许多媒体发表……邹院长也曾同中国老年法律工作者协会的秘书长前来考察郊区筹建的“党校分校”有关事宜等等……
郑长贵主任更是动情地介绍,他的父亲就是修渠护渠人,他本人也在红旗渠工作了近30年,是典型的“红二代”。“红旗渠”,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父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正在他们身上薪火相传,精神永恒,砥砺前进。这种精神,在习总书记“历久弥新、永不会过时”的激励下,林州人民正在谱写“富美林州”中国梦的新篇章。
上图左为邹为瑞院长、右为郑长贵主任
邹英文/撰文 张双敬 褚春芬 冀培礼/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