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两院风采 > 书画活动

感悟初心力量 谱写红旗新篇 ——“锦源杯”首都书画名家红旗渠采风活动
2019-11-28 14:11:26 来源于:明九传媒网

  习近平主席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前夕的9月16日至18日,在河南省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上图:采风团在红旗渠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11月25日和26日,首都书画名家一行16人,在林州红旗渠景区真实感受了红旗渠人闪烁着的“红旗渠精神”的魅力。并通过连日参观庙荒村、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和观看当年“战太行”情景再现的演出等,首都艺术家们纷纷感言……杨春长将军挥毫书写毛主席诗句予以赞扬,吴艳萍主任感佩题字“德业云天”,来自台湾宝岛的张建富会长用其篆书“太行神韵”表达情感。领队邹为瑞院长代表采风团一行,挥写了“红旗渠精神最美的传承人”作品送给红旗渠管理处。

  首都全体采风行的艺术家们在“红旗渠纪念馆门前的广场,并举办了“首都书画艺术家作品捐赠仪式”,文明办主任郑长贵、馆长田玲利等出席捐作仪式。艺术家们用一幅幅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表达了对红旗渠人感佩和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上图:采风团为红旗渠纪念馆捐赠作品

  两天采风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所到之处,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力量。从红旗渠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采风过程中,品读了昔日红旗渠人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感受历久50年后,红旗渠精神依旧在激荡着人心、闪烁新时代的灿烂光芒……

  上图:采风团与演出“战太行”的演员合影留念

  在总渠分三渠的出水口,在当年万人庆典通水的遗址处,在李先念题字“山碑”壁崖前,在青年洞的出水口,在观看再现当年大战太行的演出现场……艺术家们站在红旗渠畔,抬头千仞悬崖,俯首百米峡谷,缓缓流淌的渠水……心绪滚滚,许多艺术家不禁潸然泪下。张双敬老师一直是双眼婆娑,口中念叨着“真的不容易,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人物画家徐庐陵在车上,带头重温那首《红旗渠颂歌》,熟悉的旋律把艺术家的思绪瞬时又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图:采风团在红旗渠分水闸前留影

  特别是一直陪伴采风团的郑长贵主任和杨采薇老师,他们的父辈们当年就是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重新安排新山河”,在“二贵”(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条享誉世界的红旗渠。

  杨采薇老师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历时10年,林县50万人,有30万人参加了修渠工程。建成后,林县410个村受益,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

  从1960年2月11日,3.7万林县民工开赴建设工地,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当年完成红旗渠总干渠第一、二期工程。1965年,71公里长的红旗渠总干渠全线贯通。4月5日,在红旗渠分水岭举行总干渠通水典礼。1969年7月6日,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通水。周恩来总理曾对国际友人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

  上图:采风团在青年洞前留影

  那么红旗渠精神是从什么时候正式提出来的呢”?郑主任告诉我们,在1990年3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25周年时,林县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即浓缩和提炼了通俗易懂16个字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精神已燎原豫北、燎原神州大地!这种精神,永不过时!

  邹为瑞/文 褚春芬 张双敬 谢林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