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南方人为什么会赚钱?
其实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我已经有了一点自己的答案。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这几十年里,南北经济差距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曾经从地理与自然环境、资源与文化以及政策、法律等方面都思考过,比如:北方气候寒冷且大多数地方比较干燥或干旱,农作物每年只有一季,所以,人们已经习惯了悠闲或懒散的度过那个漫长的冬季。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因素,人们大部分一年要劳作2到3季甚至4季,人和地几乎全年都不休息。单农业经济这一点就要比北方发达,同时,南方人口稠密、竞争性强,人因此要更加勤劳。但从整体经济条件看,北方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弥补农业上的差距,而且还应该从整体上超越南方。
但事实依然不是这样!我们有目共睹的是,不管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几十年发展下来,都是南强北弱,甚至几百年以来也大概如此。
所以,我对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等条件开始不太重视,开始将研究的视角转到人文因素上来。渐渐的,我发现同样是老板、同样是在做生意,南方(主要是指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人与北方人最大的文化与心理差别是:南方人愿意抱团、北方人很难抱团。
这一点在前些年兴起的商会文化里体现得最真实和明显。
但又是什么造成了南方人与北方人这么明显的商业文化与心理差别呢?我相信,这绝对与制度、政策、法律甚至饮食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同样的制度、政策、法律和食物在北方至少省会城市也会得到啊!
甚至几十年来,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南方靠海、南方人聪明、南方人勤快、南方人爱吃鱼、南方人爱喝茶……
开始我也怀疑是不是这些原因,后来就逐渐否认。因为北方也有大江大河和大海,也盛产鱼虾,北方也有非常多的勤快人,北方人的智慧和学习能力也不差……
所以,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透彻的情况下,我先给南方的商业文化起名为“同舟共济”,给北方的商业文化起名为“各奔前程”。当然,我也相信形成和影响商业文化的因素很多,包括我们不能否认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沉淀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抓“营商环境”,不少地方领导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也是想尽了千方百计,但时间在一点点过去,你会发现领导的这些决心、各级政府的一篮子政策以及媒体的宣传导向,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收效。
一方面也受到了国际国内大的经济形势影响,但另一方面你又不得不否认南方(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依然在稳步前进,而北方不少地方却逐渐惨不忍睹……
如果仅从商业的角度来理解“同舟共济”和“各奔前程”还是比较容易的,绑在一起的商人富的不光是自己,更是一个地方(区域);而分散打拼的商人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大老板,但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却很难。
在提出“同舟共济”和“各奔前程”的商业文化之前,我还曾提出过南方与北方的人文差异,把南方定位为海洋文化、北方定位为游牧文化,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找寻到南方人为什么会赚钱的根本渊源!
所以,在当前主抓“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又开始思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尤其是将经济与政治放到一起的时候,才发现:搞地方经济不能追求短期效益,更不能简单的“凭一己之力”。
一种商业文化的形成,绝对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原因和条件。我们看到的只是当前的南北差异,而“同舟共济”和“各奔前程”的南北商业文化,却起始与千百年前的交通工具。南方物产富足,人们在进行货物交易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大大小小的船,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所以,不管是一条船还是一队船,大家都自然的学会了“跟着船老大”的商业文化,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抱团发展。而人烟稀少、地域开阔的北方,人们依然需要进行货物交易,但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驼马运输,再加上异族的袭扰,人们之间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常常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时至今日也在彼此设防。
而今天的“营商环境”也就是自古以来的”政商关系”,它的形成也依然与交通方式与交通工具有一定关系。在南方人千百年来“同舟共济”的商业文化影响下,南方官员也早已学会了与商人“坐一条船”,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分工不同,但目标相同——把当地经济搞好,富起来。而广大北方的官衙,看着商人千百年来都在“各奔前程”,所以,就逐渐学会了在有路的地方“蹲点设卡”。你不从这里过算你幸运,如果正好碰到我手里,不是新帐老帐一起算也至少算上一笔。他们和商人不但身份不同、分工不同,而且目标也不同。因此,在这种政商关系下,本地的商人基本都逐渐学会熟练的躲过这些“点卡”,但外地来的商人有时候就难以幸免。
因此,很多南方老板说:到北方投资,越是小地方你可能越被啃个净光。
哈哈,说到这里突然发现这也和腐败有了一些关系,但咱们就不展开讲啦!
写这么多,只是想说:1.商业文化的最初形成,受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影响最大。2.南方人只所以会赚钱,是因为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3.营商环境不是简单的政治+经济,而是商业文化的积累。(高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