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总量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这也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主要原因何在?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应对人口负增长,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对此,天目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为什么会出现负增长?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发展史》指出,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几乎遵循着指数增长模式,其中偶尔也会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多是瘟疫、饥荒、战争、朝代更替等因素带来的人口的短期缩减。
而如今的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持续的低生育率。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告诉天目新闻记者:“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还是在于家庭养育子女的成本不断提高,特别是长期以来房价等物价持续上涨、育龄夫妇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流动性、离婚率上升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育龄夫妇生育意愿下降到低水平。即使放开二胎和三胎,大多数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仍然较低。”
“2022年人口出现负增长,是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对天目新闻记者表示,情理之中指的是,我国多年以来,人口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增加,必然会出现人口低增长的一天。
王鹏指出,2022年由于多重因素叠加,相关适龄的家庭可能选择不在这一年生育,导致整体生育水平在持续下降。
康楷数据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杨敬昊告诉天目新闻记者:“2022年人口负增长基本是预期内的共识。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看,2016年为6.53‰,而2021年降至0.34‰,仅维持微幅增长,由于人口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惯性。因此,2022年我国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基本预期。究其原因,其一是死亡人口数量增加,其二是新生儿数量继续下降。”
1月13日,在中国人口学会举办的“人口负增长及其应对策略”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指出,历史上中华民族遭遇过多次死亡主导型人口负增长,而当前遭遇的是生育主导型负增长,相较历史上的死亡主导型负增长,当前人口形势更为复杂,解决难度也更大。
横向对比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俄罗斯、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都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从全球来看,目前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以发达国家为主。
据了解,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相对越低,但是中国却是例外,20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15,低于高收入国家。
宋健表示,从时间维度看,1992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低于2.1的更替水平,开启了人口内在负增长。此后30年,人口总量依靠惯性势能继续攀升,当蕴含在年龄结构内的正增长惯性势能消耗殆尽,负增长终会到来。
“从长线趋势来说,目前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在短时间内扭转的难度挺大,未来中国将持续处于负增长或者微弱增长的态势状态之下。”王鹏表示。
负增长之后怎么办?
人口负增长,加剧了未来的挑战。
王鹏表示,如果人口持续出现负增长,整体上将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人口红利从某种程度逐步丧失。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说,需求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进而影响经济社会运转活力。从长期看,对国家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都会产生影响。
杨敬昊认为,从宏观经济方面看,人口规模缩小将影响总需求,特别是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阶段,人均消费能力较之发达经济体有显著差距,这也是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部署覆盖至2035年的原因,即在人口规模下降的前提下,提高人均消费能力,以保证内需水平。人口规模缩小还将影响房地产需求,地方政府特别是人口负增长省份或常住人口净流出省份的财政,将面临深刻挑战。
杨敬昊指出,人口规模过快回落,最大的影响就落在养老保险体系上。如果人口负增长,特别是新生儿数量不足,那么后继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快速下降,则老年抚养比数据必然快速飙升,我国的养老保险压力会陡然增加。我国已经开始推进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保养老模式进行补充,同时安排划转央企上缴利润以充实社保基金。因此,最关键的还是要尽可能避免新生儿数量下降过快,从根本上减轻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可能面临的压力。
金维刚表示,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和人口净减少,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将会持续加重。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正在全面深化养老保障领域各项改革,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我国养老保障可持续发展。比如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适时出台实施渐进式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新举措、完善企业年金制度、推进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等。
15至59岁的人口被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达到峰值9.22亿人,之后增量由正转负,总量进入减少阶段。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自2012年起年均减少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
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劳动年龄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与2010年相比,15至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
也有专家认为,人口红利确实在减弱,但也并未“消失”,劳动力数量下降完全可以靠劳动力质量提升来弥补。
在“人口负增长及其应对策略”研讨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童玉芬表示,未来我国劳动力规模还会进一步减少,但不大会出现劳动力总量短缺,结构性短缺和素质短缺更应引起关注,应以劳动力质量换劳动力数量,充分利用好低龄老年人口资源的“机会窗口”,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鹏表示,应对当前的情况,需要多元化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延迟退休、返聘,鼓励老年人创新创业的方式方法,增加养老收入;另外从供给角度,要为适龄群体生育提供保障,减少生育和养育的成本,长效地解决人口减少的问题。
宋健则认为,面对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抑制人口长期严重负增长的唯一选择。在建设生育支持体系过程中,要关注家庭发展,减轻家庭负担,解除家庭后顾之忧,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为扭转低生育率困境创造必要条件。
注:本文转自“天目新闻”2023年1月17日,记者甘居鹏、何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