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明九服务 > 教育文化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走进湖南凤凰沈从文故居
2023-06-16 16:35:42 来源于:

  湘西小城凤凰武陵山色深翠,沅水潺潺流过,我的脑海中闪现《边城》主人公翠翠淳朴可爱的形象,而边城就是“凤凰之子”沈从文的故乡。

  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的亮点,很多人来凤凰,就是因为沈从文而来,因为《边城》《湘西》《从文自传》而来。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凤凰县听涛山下,同年故居大修并向游人开放,现为湖南省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路,走过一段窄窄的小巷,目光集中到小巷尽头的一个四合院。四合院是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辞官回归故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栋具有浓郁湘西明清建筑特色的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8间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房屋是“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前后经历了三代,风雨沧桑几十年。

  院落正门上方悬挂着一行遒劲沉凝的大字横匾“沈从文故居”,正房高大宽阔,正中摆放着一座先生的半身石膏像。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沈宅二进右侧的正屋里。这个房间原本是沈从文父母的卧房,墙上挂着沈从文父亲沈宗嗣和母亲黄氏的照片,沈父曾投身军旅,沈母是土家族人,出身书香门第,也是沈从文的启蒙老师。另一面墙上挂着的是沈家兄妹四人与母亲的合影,最左侧的就是沈从文。左侧正屋是沈从文的卧室兼书房,透着湘西风情的雕花木窗下,梓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他当年使用过的实物。书桌及书架均是从沈从文在北京的故居运回来的,书桌是先生婚后在旧货市场淘的,由此看出当时他们的生活很节俭。这张桌子对沈从文一生影响非常大,他的很多作品包括《边城》都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可以想象当年沈从文端坐在书桌前创作的情景。卧室还有一张先生睡过的小床,床边的老物件很有特色——一部留声机,沈从文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东西,这台留声机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创作时光。目睹这些实物,眼前似乎出现了沈从文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听到他的教诲:“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故居左右两侧厢房现在是陈列室,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西厢房陈列着沈从文不同时期的照片、文稿手迹和各种版本的著作。

  汪曾祺曾形象地写道:“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沈从文在私塾读过几年书,因家境贫寒没能继续上学。后来当过兵,有机会同社会底层人民接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开始了笔耕不辍的生活。这位对现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先后创作了小说《媚金·豹子·与那羊》、《菜园》、《三三》、《长河》和代表作《边城》,一举成为当时我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先后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等力作。他的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多个国家翻译成各国文字,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在文学、考古学等方面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所创作的900余万字作品,是世界文学瑰宝,也给后人研究中国和湘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正如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和夫人张充和从美国电传的挽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贴切地概括了沈从文的一生。

  正屋之外,阳光洒满了四合院的天井。故居外有一个小书店,可以购买沈从文各个时期的作品。年轻人拥挤在购书柜台前,争先恐后地购买沈从文的精品著作。书店卖出的书会盖上故居印章,很有纪念意义。沈从文一本本闪耀着知识光辉和文学魅力的精品力作,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他们从远方而来,把从故居获取的文化种子,撒播在自己的心田,在他乡开花结果。沈从文自称,他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他主张“博大坚实富于生气的人格”,他用手中的笔写下了一篇篇锦绣文章,讴歌了大自然赋予湘西苗汉人民原始粗犷的生命力,礼赞了他们炽热、朴素的人性之美。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沈从文已把自己完全融入湘西这山、这水、这人家,正如沈从文墓碑上刻着的湘西画家黄永玉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汪霏霏)

推 荐

“光明”的梦想在这里起航

明九传媒总裁牧歌出席“UCA希望之星英

名家书画走进老区红色经典学校

文化营销打破商业营销给受众心理造成

《一次远行》记录中国留学生的孤勇青

花城文学院成立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经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