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小篆写人生——向解思忠部长求字记
文/牧歌
清代书法家赵之谦认为,书法能达到最高境界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三风稚子,能见天质”——稚子之作情有拙味,是天趣流露;二是“绩学大儒,必具神秀”——学者之作有书卷气,系学问滋养。解思忠部长无疑是后者,在一次聚会上,我收到他的一本专著《人生篆书》。读罢如品佳茗,如饮好酒,历久弥香,回味无穷。使我深深感到,书法的技艺固然重要,但内涵丰富、气韵生动才是书法的灵魂;提高技艺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字外功夫。
解部长是一个无论是治学还是从政皆有成就的全才。正如《前沿的中国人——中国高层新智囊》一书对他的描述:“在当今,一本人文著作要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并不难,如果又能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好评就绝无仅有了,如果还能博得境外媒体的一致好评,恐怕就只有《国民素质忧思录》一书了。在当今,一位高级工程师出身的副部长并不罕见,如果又是一名作家就绝无仅有了,如果还是一名人文学者,恐怕就只有解思忠(大隐)一人了。”
解部长研究国民素质十余年,他深感要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增强其自觉性,必须激发实现圆满人生之愿望;而欲增强其科学性,又必须启迪实现圆满人生之智慧。鉴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既可激发国民实现圆满人生之愿望,又可启迪国民实现圆满人生之智慧。于是解思忠在对儒、佛、道经典著作研读数年的基础上辑录了100句人生格言,内容涵盖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按哲理、修身、待人、治学、处事、管理分类后,分别撰写出感悟文章,并用小篆书写成对联、中堂、横批、条幅和斗方等形式;语句尽量简短,以便于记忆;针对每条格言撰写的感悟,均控制在600字左右,不超过一个页面,以便于阅读。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数百则人生格言与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文作为补白。此书作为作者读书、治学、作文、为官的经验之谈,既是一部阐释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智慧书,也是一部展示作者小篆书法艺术的作品集。对于此间的意义,解部长在书中是这样阐述的“我之所以要用书法这种形式表现传统人生哲学,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是视觉享受的艺术,而且还是袒露心灵的文化——古人就有‘书为心画’之说……而之所以在诸种书体中独取小篆,是因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发源辉煌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代,而小篆亦诞生于这一时期;用小篆书写中国古代格言,不仅具有久远典雅之韵味,亦可使内容与形式趋于和谐……”
掩卷良久,解部长那飘逸灵动的篆书还在我脑海中萦绕,不禁顿生求字之念,便不揣冒昧地向解部长提出。
“写什么呢?”解部长和蔼地看着我。
“就写成都诸葛亮祠堂对联吧。”我说着,把一张写着字的稿纸递了过去,上书为: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哦,为什么要写它?”解部长不解。
我解释道,这两联连在一起就是总结诸葛亮的得失。前面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懂得政治工作。打仗就是要“攻心”,从思想上瓦解敌人,“反侧自消”就是说各种矛盾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自古知兵非好战”,真正的政治家绝对不会好战,而是善于利用政治统领部队。下面就是在批评诸葛亮“不审势,则宽严皆误”,不能够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甚至连小事情都要事必躬亲,不考虑大方向,那么,政策宽严都是错误的,后来治理四川的人要接受这个教训。
具体到我从事的工作,新闻工作者最大的特点应当表现在这里——审时度势。在新闻工作中,写作的技巧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要把握大局。把握大局就是要了解国情、世情、民情,就是要审时度势。我觉得诸葛亮祠堂前的这幅对联特别生动,很适合用在新闻工作中,特别是用在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
解部长听完我的解释,很是高兴,他欣然提笔,一挥而就,遂成墨宝。现在,我将这幅对联作为工作的座右铭,悬于案头,时时对自己鞭策。
原载于《今日中国论坛》杂志2007年10期